人物
时段
朝代
人物库 宋朝
周常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介绍】: 建州人字仲修
进士
著《礼檀弓义》,为王安石吕惠卿所称,补国子直讲太常博士
哲宗元符中,擢起居舍人
以论救邹浩,贬监郴州
徽宗立,召还,累官礼部侍郎
蔡京当权,不能用,出知湖州,寻夺职。
卒年六十七。
全宋文·卷二五二七
周常字仲修建州浦城(今福建浦城)人。
熙宁六年进士
以所著《礼檀弓义》见王安石吕惠卿,二人称之,补国子直讲太常博士
以养亲求教授扬州
元符初,兼崇政殿说书,迁著作佐郎,擢起居舍人
徽宗立,为国子祭酒起居郎,进中书舍人礼部侍郎
蔡京用事,不能容,以宝文阁待制出知湖州,迁集贤殿修撰
寻夺职居婺州,卒,年六十七。
宋史》卷三五六有传,又见雍正《福建通志》卷四七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魏泰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介绍】: 襄州襄阳人字道辅号溪上丈人
曾布妻弟。
为人无行,倚势为乡里患苦。
数举进士不第,曾因忿争而殴主考官,坐是不许取应。
章惇为相,欲荐以官,不就。
博极群书,有口辩,工文章,喜谈论朝野间事。
有《东轩笔录》、《临汉隐居诗话》、《临汉隐居集》等。
全宋诗
魏泰字道辅号汉上丈人襄阳(今属湖北)人。
曾布妇弟(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七)。
尝于试院中忿争,殴主文几死,坐是不许取应。
遂隐居,自号临汉隐居
博极群书,与吕惠卿王安石黄庭坚等有交。
徽宗崇宁大观间章惇为相,欲官之,不就。
有《襄阳题咏》二卷(《宋史·艺文志》卷八),已佚。
今存《临汉隐居诗话》一卷,《东轩笔录》十五卷。
事见《苕溪渔隐丛话》前集卷一二、《楚纪》卷四七。
今录诗九首。
全宋文·卷二二三八
魏泰字道辅襄州襄阳(今湖北襄樊)人,曾布妻弟。
工文章,喜谈朝野间事。
崇宁大观间章惇欲官之,不就。
著有《临汉隐居集》二十卷、《临汉隐居诗话》一卷(存)、《东轩笔录》十五卷(存)、《续东轩杂录》一卷、《书可记》一卷、《订误集》二卷、《襄阳题咏》二卷。
见《宋史》卷二○五、二○六、二○九、三一九,《楚纪》卷四七,《宋诗纪事》卷二八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刘渤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介绍】: 名或作勃
眉州眉山人
哲宗元符初诏求直言,九上书言宣仁太后之诬及司马光之枉,乞用范纯仁苏轼等,斥章惇蔡卞吕惠卿蔡京之奸。
提举河北路常平,寻坐元祐党籍废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洪彦升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介绍】: 饶州乐平人,徙鄱阳字仲达
神宗元丰间进士
广西提举常平
徽宗时殿中侍御史,论蔡京朋奸误国,又论何执中吕惠卿张商英等,皆条摭其过,不为隐避。
给事中,出知滁州吉州
卒年六十三。
全宋文·卷二八六一
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(今江西乐平)人。
进士及第,调常熟,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,擢提举广南西路常平
御史中丞石公弼荐,遂为监察御史,迁殿中侍御史
任言责五年,多所弹劾,不为回隐,迁给事中
政和四年罢,以集贤殿修撰出知滁州
寻加右文殿修撰,进徽猷阁待制,知吉州
久之,知潭州,未行而卒,年六十三。
见《宋会要辑稿》职官六八之三一,《宋史》卷三四八本传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吕渊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介绍】: 泉州晋江人
吕惠卿子。
徽宗大观元年,张怀素密谋起事,坐知怀素言行而不告,流配沙门岛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陈淬南宋 ? — 1129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?—1129 【介绍】: 兴化军莆田人字君锐
哲宗绍圣初鄜延吕惠卿,补三班奉职
以战功为鄜延路兵马都监
高宗建炎初任诸军统制、知恩州,屡败金兵。
淮南招抚使李成,三战三捷。
金兵攻采石,奉命回援建康,在板桥独战势穷,被俘遇害。
全宋诗
陈淬
~一一二九),字君锐莆田(今属福建)人。
哲宗绍圣初进士试不第,以战功为左班殿直鄜延路兵马都监
徽宗宣和四年(一一二二),授忠州团练使真定府路马步副总管
高宗建炎元年(一一二七),为诸军统制,兼大名府路都总管兵马钤辖,擢知恩州
二年,为康州防禦使,改宿州安抚使
三年,金人犯采石,兵败死难。
事见《永乐大典》卷三一四八引《莆阳志》,《宋史》卷四五二有传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王炳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介绍】: 泉州南安人字景文
哲宗绍圣间进士
吕惠卿侄女,避吕氏权十年不调。
沭阳,秩满入都,时蔡京当国,以惠卿连姻,嘱往见,不往,左授海陵丞。
吕、蔡败,得全。
徽宗宣和中朝散郎通判潮州
改知汀州,未上,提举洞霄宫卒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吕璹北宋 ? — 1070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介绍】: 泉州晋江人字季玉
吕惠卿父。
仁宗景祐元年进士
漳浦,教民焚燎而耕。
通判宣州,击侬智高,有功,擢开封府司录
鞫中人史志聪役卫卒伐木事,志聪以谪去。
官终光禄卿
全宋诗
吕璹
~一○七○),字季玉晋江(今福建泉州)人,惠卿父。
仁宗景祐元年(一○三四)进士(《清源文献·姓名爵里》),知漳浦县通判宜州
官至光禄卿
神宗熙宁三年卒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一五)。
事见《宋史》卷四七一《吕惠卿传》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张近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介绍】: 开封人字几仲
进士
累迁大理正
吕惠卿吕温卿以不法闻,受诏鞫之,哲宗谕以毋畏惠卿,对曰:“法之所在,虽陛下不能使臣为轻重,何惠卿也。
”以集贤殿修撰瀛州,所论列皆识大体,有远谋。
出镇高阳八年,累加显谟阁直学士,徙知太原府
卒年六十五。
全宋文·卷四八六五
张子颜字几仲成纪(今甘肃天水)人,居平江
俊子。
以荫入仕,绍兴末右承议郎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,乾道末信州
淳熙间历知襄阳隆兴府绍兴府太平州,再知镇江府绍熙初户部侍郎
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二三七,《宋会要辑稿》食货五六之六四、六一之一三二、六八之八○,所作《元和郡县图志跋》,《吴中人物志》卷一○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韩绛北宋 1012 — 1088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1012—1088 【介绍】: 开封雍丘人,其先真定灵寿人字子华
韩亿子。
仁宗庆历二年进士
通判陈州、知成都开封府等。
神宗即位,拜枢密副使,言差役之弊。
制置三司条例司,与王安石共事,每言安石奏事“至当可用”。
熙宁三年参知政事
夏人犯塞,自请行边,为陕西河东宣抚使,即军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
因素不习兵事,以城堡相继陷落、庆州士卒作乱,罢知邓州
七年,代王安石为相,谨守新法,然事多滞留,且数与吕惠卿不合,乃密请神宗再用安石
安石再相,又与之有异,遂出知许州
哲宗立封康国公,为北京留守
卒谥献肃
全宋诗
韩绛一○一二~一○八八),字子华开封雍丘(今河南杞县)人,亿子。
以父荫补太庙斋郎,累迁大理评事
仁宗庆历二年(一○四二)进士,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
户部判官,擢右正言知制诰,迁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
嘉祐中,历知庆州成都府开封府
三司使
英宗即位,迁给事中
治平二年(一○六五)权知开封府(《开封府题名记碑》)
神宗即位,拜枢密副使
熙宁三年(一○七○),拜参知政事,罢知邓州,徙许州大名府
元丰元年(一○七八),知定州
六年,知河南府
哲宗即位,改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国公
元祐二年(一○八七),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。
三年卒,年七十七。
谥献肃
事见《范忠宣公集》卷一五《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》,《宋史》卷三一五有传。
今录诗十三首。
全宋文·卷一○二五
韩绛一○一二——一○八八),字子华开封雍丘(今河南杞县)人,亿第三子。
庆历二年进士
皇祐中累迁右正言
至和元年知制诰,迁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,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
出知庆州成都开封府,为三司使
神宗立,拜枢密副使同制置三司条例,助王安石变法。
熙宁三年参知政事,为陕西河东宣抚使,寻拜相,开幕府延安
次年,以措置乖方罢。
七年复代王安石相,密请再用安石
次年罢,历知州府。
哲宗立封康国公,为北京留守
元祐三年卒,年七十七,谥献肃
著《治平会计录》、《枢密院时政记》等,有文集五十卷,又内外制集十三卷、奏议三十卷。
宋史》卷三一五有传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李师中北宋 1013 — 1078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1013—1078 【介绍】: 宋应天府楚丘人字诚之
进士
广西提点刑狱,摄帅事。
善抚土著,招降侬智高子宗旦,边民呼为“桂州李大夫”。
神宗时,累官至秦凤路经略安抚使、知秦州
反对王韶熙河
上书极论时政得失,乞召用司马光苏轼等。
吕惠卿劾,贬和州团练副使
有《珠溪诗集》。
全宋诗
李师中一○一三~一○七八),字诚之楚丘(今山东曹县东南)人。
进士,调并州推官
鄜延经略使庞籍辟,知洛川县
庞籍枢密副使,移知延州敷政县兴元府褒城县,改管干鄜延路经略机宜事。
仁宗三年(一○五八),迁提点广西刑狱、权经略事。
七年,改知济州,历知兖州凤翔府
神宗熙宁初,擢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
西夏事起,改秦凤路经略安抚使、知秦州,坐与王韶战守意异,王安石,遂降知舒州,徒知、登、瀛州
又因上书言事忤执政,贬和州团练副使,稍徙单州
右司郎中分司南京
元丰元年卒,年六十六。
有文集三十卷,奏议二十卷,已佚。
今存《珠溪集》一卷。
事见《忠肃》卷一二《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铭》,《宋史》卷三三二有传。
 有师中诗,以影印清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《两宋名贤小集》卷二七《珠溪集》为底本。
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。
全宋文·卷一○三○
李师中一○一三——一○七八),字诚之,本楚丘(今山东曹县)人,徙居郓(今山东郓城)。
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,由是知名。
进士庞籍辟知洛川县,又荐为太子中允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文字。
提点广西刑狱,摄帅事,边人化听,称李大夫,不敢名。
还知兖二州,迁直使馆,知凤翔府
熙宁初,拜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,知秦州,为政持重总大体,乞召司马光苏轼等置左右,为吕惠卿所排,贬和州团练副使
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,虽屡黜,气未尝稍衰。
元丰元年卒,年六十六。
有文集三十卷、奏议二十卷。
事见刘挚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铭》(《忠肃》卷一二),《宋史》卷三三二本传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吕川
全宋诗
吕川吕惠卿叔(《陶朱新录》)。
今录诗二首。
吕公著北宋 1018 — 1089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1018—1089 【介绍】: 寿州人字晦叔
吕公弼弟。
仁宗时进士第
英宗时蔡州
神宗立,召为翰林学士
熙宁初知开封府,为御史中丞
反对行青苗法,言吕惠卿奸邪不可用,出知颍州
起知河阳,召还知审官院,寻同知枢密院事
哲宗元祐元年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,与司马光同辅政,废除新法。
三年,恳辞位,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
卒谥正献
全宋诗
吕公著一○一八~一○八九),字晦叔寿州(今安徽凤台)人。
仁宗时以父荫补奉礼郎
进士通判颍州
神宗熙宁元年(一○六八)知开封府
二年,为御史中丞,出知颍州
八年,入为翰林学士承旨,改知审官院,同知枢密院事
元丰五年(一○八二),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
扬州
哲宗元祐元年(一○八六),拜尚书右仆射、兼中书侍郎
三年,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
四年卒,年七十二。
谥正献
东都事略》卷八八、《宋史》卷三三六有传。
今录诗十八首。
全宋文·卷一○九二
吕公著一○一八——一○八九),字晦叔夷简子,寿州(治今安徽寿县)人。
进士第,召试馆职,不就。
通判颍州,与郡守欧阳修为讲学友。
吏部南曹,除同文院检讨同判太常寺,改天章阁待制侍读
英宗亲政,加龙图阁直学士,出知蔡州
神宗立,召为翰林学士知通银台司
熙宁初知开封府
二年御史中丞
以与王安石意见不合,出知颍州河阳
召还提举中太一宫,迁翰林学士承旨,改端明殿学士知审刑院同知枢密院事
元丰五年乞去位,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
扬州
哲宗即位,还朝为侍读,拜尚书左丞门下侍郎
元祐元年尚书左仆射中书侍郎
三年司空同平章军国事
四年卒,年七十二。
宋史》卷三三六有传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司马光北宋 1019 — 1086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1019—1086 【介绍】: 陕州夏县人字君实
司马池子。
少聪颖好学,以父荫为将作监主簿
仁宗宝元元年进士
累官知谏院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,复为翰林侍读学士
极力反对王安石所行新法,以“祖宗之法不可变”为由,数与安石吕惠卿等辩论,因出知永兴军
神宗熙宁四年,判西京御史台,退居洛阳十五年,专修史书,绝口不论时事。
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,起为门下侍郎,拜左仆射,主持朝政。
起用刘挚范纯仁范祖禹吕大防等,悉除新法,恢复旧制。
在相位八月卒,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
初编撰战国秦二世历史为《通志》八卷,英宗命设局续修,神宗改书名为《资治通鉴》,元丰七年成书。
另有《温国文正公文集》、《稽古录》等。
全宋诗
司马光一○一九~一○八六),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(今属山西)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
仁宗景祐五年(一○三八)进士
初仕苏州签判
父死服除,改武成签判
庆历六年(一○四六),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,后受庞籍辟为并州通判
召还为开封府推官,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
英宗治平三年(一○六六),为龙图阁直学士
神宗即位,擢翰林学士
熙宁三年(一○七○),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,出知永兴军,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
六年,以端明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洛阳,主编《资治通鉴》。
哲宗即位,召主国政,元祐元年,拜左仆射门下侍郎,卒于位,年六十八。
温国公谥文正
有文集八十卷,杂著多种。
事见《东坡全集》卷九○苏轼《司马温公行状》,《宋史》卷三三六有传。
 司马光诗十四卷,以《四部丛刊》影宋刊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》(即宋绍熙刊本,亦即绍兴二年本)为底本,参校清乾隆六年陈宏谋校刊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》(简称陈本)、影印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》(简称四库本)等。
底本卷二、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,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。
底本卷六《又和讽古》“海客久藏机”一首,与卷一《和之美讽古二首》之二重复,已删略。
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,另编为一卷。
词学图录
司马光1019-1086字君实
陕州夏县(今属山西)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
主编《资治通鉴》,有《司马文正公集》、《稽古录》。
存词三首,见《苕溪渔隐丛话》及《阳春白雪》。
全宋文·卷一一七二
司马光一○一九——一○八六),字君实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人。
宝元元年进士甲科。
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,累迁开封府推官,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
仁宗未立嗣,数上疏谏言。
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,判吏部流内铨。
神宗即位,擢为翰林学士,除御史中丞权知审官院。
王安石新政持异议,与安石数论辩于帝前。
由是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,判西京御史台,退居洛阳,专修《资治通鉴》,凡十五年。
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,召为门下侍郎
元祐元年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,力废新政
是年九月卒,年六十八,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
著有文集八十卷,《资治通鉴》三百二十四卷,《考异》三十卷,《通历》八十卷,《稽古录》二十卷,《涑水纪闻》十卷等,并注释《》、《孝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法言》、《太玄》等。
苏轼司马文正公光行状》(《东坡集》卷三六),《宋史》卷三三六有传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冯京北宋 1021 — 1094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1021—1094 【介绍】: 鄂州江夏人字当世
仁宗皇祐元年进士第一
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府
还,直集贤院,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
出知扬州江宁府,还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
神宗立,改御史中丞
反对王安石变法,数论其更张失当。
熙宁三年,除枢密副使,进参知政事
苏轼刘攽外制
吕惠卿谮劾,罢知亳州
徙知成都府,安抚蕃部。
哲宗即位,拜保宁军节度使,知大名府
太子少师致仕。
卒谥文简
有《灊山》。
全宋诗
冯京一○二一~一○九四),字当世鄂州江夏(今湖北武昌)人,一说咸宁(今属湖北)人。
仁宗皇祐元年(一○四九)进士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一六六)。
通判荆南军还,直集贤院,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,试知制诰
岳父富弼当政,避嫌出知扬州,改江宁府,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,纠察在京刑狱
翰林学士知开封府
出知太原府
神宗立,复为翰林学士,改御史中丞
熙宁三年(一○七○),擢枢密副使(同上书卷二一三)。
四年,进参知政事
因数论新法,出知亳州,历渭州成都府河阳府。
哲宗即位,拜保宁军节度使、知大名府,改镇彰德
晚年为中太一宫使侍讲,改宣徽南院使
太子少师致仕。
绍圣元年卒,年七十四。
谥文简
有《灊山》(《鹤林玉露》乙编卷四),已佚。
事见《名臣碑传琬琰集》下集卷一六《冯文简公京传》。
宋史》卷三一七有传。
今录诗七首。
冯京1021—1094北宋官员。
字当世
鄂州江夏(今湖北武昌)人,一说咸宁人
宋仁宗皇祐元年(1049)己丑状元,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(解元、会元、状元及第状元
历官翰林学士扬州知州枢密副使成都知府宣徽南院使保宁军节度使,以太子少师致仕。
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罢知亳州成都等地。
卒后追赠司徒谥文简
有《灊山》(已佚)。
曾向苏轼讲述黄鹤楼的有关故事,苏轼据之作《李公择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》一诗。
全宋文·卷一三六二
冯京一○二一——一○九四),字当世鄂州江夏(今湖北武汉)人,富弼之婿。
皇祐初进士,自乡举、礼部以至廷试,皆为第一,以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府
太常丞、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
先后以龙图阁待制右正言扬州江宁府,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,以端明殿学士太原府
神宗即位,复为翰林学士,改御史中丞,擢枢密副使,进参知政事
以反对王安石变法,罢知亳州,改渭州,徙成都府,以观文殿学士河阳
哲宗立,拜保宁军节度使、知大名府,又改镇彰德
元祐七年,告老,以太子少师致仕。
绍圣元年卒,年七十四,谥文简
著《文集》、《奏议》凡三十卷。
宋史》卷三一七有传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王安石北宋 1021年11月12日 — 1086年4月6日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1021—1086 【介绍】: 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
王益子。
仁宗庆历二年进士
签书淮南判官
七年,知鄞县,兴修水利,贷谷于民,严整保伍,治绩卓著。
舒州通判、知常州
嘉祐三年,入为三司度支判官,上万言书,主张变法改革、培养人才,未被采纳。
知制诰,以母丧去职。
神宗即位,知江宁府,旋召为翰林学士侍讲
熙宁二年,拜参知政事,力主变法,与神宗意合,乃设置三司条例司,理财整军,力谋富国强兵。
三年,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
陆续颁行农田水利、青苗、均输、保甲、免役、市易、保马、方田等新法,又改革科举、学校制度。
七年,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,罢相,知江宁府
八年,复相。
九年,再罢相,出判江宁府
元丰三年封荆国公
卒谥文
提倡新学,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《》、《》、《周官》,为《三经新义》;又撰《字说》,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。
主历史变化之说,强调“权时之变”,反对因循保守。
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,抒发政治抱负,风格雄健峭拔,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有《临川集》,一名《王文公文集》,又有《周官新义》、《诗义钩沉》、《老子注》辑本。
全宋诗
王安石一○二一~一○八六),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(今属江西)人。
仁宗庆历二年(一○四二)进士
签书淮南判官、知鄞县通判舒州,召为群牧判官
出知常州,移提点江东刑狱。
嘉祐三年(一○五八),入为度支判官,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。
六年知制诰
英宗治平四年(一○六七),出知江宁府
寻召为翰林学士
神宗熙宁二年(一○六九),除参知政事,推行新法。
次年,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
七年,因新法迭遭攻击,辞相位,以观文殿学士江宁府
八年,复相。
九年,再辞,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江宁府
十年,免府任,为集禧观使,居江宁钟山
元丰元年(一○七八)封舒国公
后改封荆。
哲宗元祐元年卒,年六十六。
太傅
绍圣中谥文
著有《临川集》一百卷、《唐百家诗选》二十卷、《新经周礼义》二十二卷(残)。
另有《王氏日录》八十卷、《字说》二十卷、《老子注》二卷、《洪范传》一卷、《论语解》十卷,与子雱合著《新经诗义》三十卷,均佚。
事见《名臣碑传琬琰集》下集卷一四《王荆公安石传》。
宋史》卷三二七有传。
 王安石诗,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。
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宋绍兴中桐庐大和刊《临川先生文集》(《四部丛刊初编》影印,其中诗三十七卷,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)为底本。
校以南龙舒刊《王文公文集》本(简称龙舒本),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《王荆文公李雁湖笺注》本(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,据今人考證,实明初刻本,简称张本),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(简称缪本),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(简称蓬左本)。
校本多出底本的诗,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,分别编为第三十八、三十九、四十卷,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,前人已多有指明。
为谨慎计,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,仍全部收入,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;《瀛奎律髓》误收的他人诗,入存目。
词学图录
王安石1021-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
抚州临川人
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
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先生歌曲》。
全宋文·卷一三六三
王安石一○二一——一○八六),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(今属江西抚州)人。
庆历二年进士及第,授签书淮南判官
仁宗历官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,以母丧去职。
神宗即位,起知江宁府,召为翰林学士侍讲
熙宁二年参知政事,主持变法,陆续颁行农田水利、青苗、均输、保甲、免役、市易、保马、方田等新法。
次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
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,七年,罢相,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
八年,复相。
九年,再罢相,出判江宁府,退居江宁半山园。
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
元祐元年卒,年六十六。
绍圣中谥曰文
崇宁三年追封舒王
安石善属文,为唐宋八大家之一,有文集百卷传世。
另著有《三经新义》(已佚,后人辑有《周官新义》、《诗义钩沉》)、《字说》等。
宋史》卷三二七有传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邓绾北宋 1028 — 1086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1028—1086 【介绍】: 成都双流人字文约
进士第
神宗熙宁三年通判宁州,条上时政数十事,颂王安石新法。
累迁侍御史知杂事,判司农寺
力行常平、水利、免役、保甲等法,进御史中丞
安石罢相,颇附吕惠卿
安石复相,即劾惠卿等。
后被斥知虢州,终知邓州
全宋文·卷一六三四
邓绾一○二八——一○八六),故名维清字文约成都双流(今四川双流)人,至子。
进士高等,稍迁职方员外郎
熙宁三年冬通判宁州
召对,除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。
以颂新法升官,乡人在都者皆笑骂,曰:「笑骂从汝,好官须我为之。
」寻同知谏院,迁侍御史知杂事、判司农寺
五年,擢御史中丞
王安石去位,颇附吕惠卿;及安石复相,又劾吕惠卿章惇
神宗谓其奸回,斥知虢州
历知荆南、陜、永兴军、邓等州军。
元祐初滁州,未去邓而卒,年五十九。
著有《治平文集》三十卷、《翰林制集》十卷、《西垣制集》三卷,《奏议》二十卷、杂文诗赋五十卷。
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一六,《宋史》卷二○八《艺文志》七,《宋史》卷三二九有传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王安国北宋 1028 — 1074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1028—1074 【介绍】: 抚州临川人字平甫
王安石弟。
神宗熙宁初以材行召试,赐进士及第。
西京国子教授
官满进京,神宗问外间对新法议论如何,答以“恨知人不明,聚敛太急”,遂仅授崇文院校书
后改秘阁校理
安石政见不合,非议新法,屡谏其兄。
又深恶吕惠卿
安石罢相,安国因参与郑侠献《流民图》事,夺官放归田里。
有文集。
全宋诗
王安国一○二八~一○七四),字平甫临川(今属江西)人。
安石弟。
神宗熙宁初召试,赐进士及第,除武昌军节度推官西京国子教授
官满,召为崇文院校书,改秘阁校理
政见与安石不合,吕惠卿为相时,因与郑侠狱牵连,夺官放归。
熙宁七年卒,年四十七。
有文集六十卷,已佚。
今存《王校理集》(见《两宋名贤小集》)一卷。
事见《临川集》卷九一《王平甫墓志》,《宋史》卷三二七有传。
王安国诗,以影印文渊阁《四库全书·两宋名贤小集》为底本,酌校他书,连同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
全宋文·卷一五八六
王安国一○二八——一○七四),字平甫临川(今属江西抚州)人,安石弟。
幼敏悟,年十二即以文章称于世。
熙宁初韩绛荐其材行,召试,赐进士及第,除西京国子教授
著作佐郎秘阁校理大理寺丞
熙宁七年八月卒,年四十七。
安国与其兄政见有异,屡以新法谏之,且结怨于吕惠卿,及安石罢相,遂夺官归田里。
著有文集六十卷,诗《王校理集》一卷(存)。
参见王安石撰《王平甫墓志》(载《临川集》卷九一),《宋史》卷三二七有传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蒲宗孟北宋 1028 — 1093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1028—1093 【介绍】: 阆州新井人字传正
仁宗皇祐五年进士
神宗熙宁初,为著作佐郎
吕惠卿制手实法,累迁知制诰
同修两朝国史,擢翰林学士
元丰五年,拜尚书左丞,以荒于酒色及缮治府舍过制,罢知汝州,徙郓三州
因滥用酷刑被劾,夺职知虢州
后还职历知大名府
性奢侈,宴饮无度,为时议所贬。
全宋诗
蒲宗孟字传正阆州新井(今四川南部西南)人。
仁宗皇祐五年(一○五三)进士(《郡斋读书志》卷一九《蒲左丞集》),调夔州观察推官
神宗熙宁元年(一○六八)召试学士院,为馆阁校勘
六年,进集贤校理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四六),同修起居注知制诰,转翰林学士侍读
元丰六年(一○八三),出知汝州,加资政殿学士,徙郓州
哲宗元祐四年(一○八九)御史劾在郓为政惨酷,夺职知虢州(同上书卷四二七)。
五年,复职知河中
七年,移知永兴军(同上书卷四七一),旋知大名府
以疾求河中,既至,卒,年六十六。
谥恭敏(《挥麈录》后录卷五)。
有文集、奏议七十卷(《宋史·艺文志》),并集宋齐以后钱塘诗三千馀首为三十卷(《乾道临安》卷三),已佚。
东都事略》卷八三、《宋史》卷三二八有传。
今录诗二十六首。
全宋文·卷一六二九
蒲宗孟一○二八——一○九三),字传正阆州新井(今四川南部县西)人,师道子。
皇祐五年进士,调夔州观察推官
熙宁三年,召试学士院,以为馆阁校勘中书检正官,进集贤校理
七年,奉命察访荆湖两路,奏罢辰、沅役钱及湖南丁赋,助吕惠卿制手实法。
九年同修起居注直舍人院知制诰
神宗称其史才,命同修仁、英两朝国史,为翰林学士侍读
元丰五年,拜尚书左丞
次年罢知汝州
资政殿学士,历知郓三州河中府
御史劾其惨酷,夺职知虢州
后复职知河中永兴大名
元祐八年卒,年六十六,谥恭敏
有文集五十卷、奏议二十卷。
宋史》卷三二八有传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张戬北宋 1030 — 1076
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
【生卒】:1030—1076 【介绍】: 宋凤翔郿县字天祺
张载弟。
进士
金堂县,有善政。
神宗熙宁初监察御史里行
三年,累章论王安石韩绛吕惠卿等乱法。
贬知公安县,徙夏县,又徙凤翔府司竹监,举家遂不食笋。
笃厚宽裕,乐道人善。
与兄关中学者称为“二张”。
全宋文·卷一六六三
张戬一○三○——一○七六),字天祺,眉(今陕西眉县)人,载弟。
进士,调阌乡主簿,知金堂县
熙宁初,为监察御史里行,累章论王安石乱法,乞罢条例司及追还常平使者,又诣中书争之,遂称病待罪。
出知公安县,徙夏县,又徙凤翔府司竹监
熙宁九年卒于官,年四十七。
张质京《张戬圹志》,《宋史》卷四二七《张载传》有附传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